從緬懷小時候「家的故事」——記得你是誰

Remember me
Though I have to say goodbye
Remember me
Don’t let it make you cry
For ever if I’m far away
I hold you in my heart
I sing a secret song to you
Each night we are apart

記得我
雖然不得不說再見
記得我
眼淚不要留下太多
即使很遠,我也把你放在心裡
我們分開的每個晚上 我都會為你唱這首歌曲

每當「Remember me」這首歌在耳邊響起時,眼前就會像電影一幕幕地上演小時候的回憶。幾年前看過的電影《可可夜總會》(Coco),讓我重新看待思念與連結祖先之於我們的意義。尤其每當四月來臨,這個讓人想念的季節,我總會問自己:「是不是還記得阿公阿嬤?記得那些小時候的事?」

來美國的第一年,生活的壓力迫使我不得不迅速將周遭的一切轉化為英語。

有一次,一位亞裔美國人朋友知道我有一半閩南血統(他們稱為「台灣話」),隨口問我一個生活常用的對白怎麼說。我當時想了半天,那句明明很簡單的話,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連口音都忘記了。

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沮喪。沮喪的原因不僅僅是覺得自己身在異鄉,腦袋裡充滿了「如何更順暢講英文」「如何更快融入美國社會」「如何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些問題。而是,我竟然似乎忘記了從小與阿公阿嬤之間的那段記憶,那種由台語而生的特殊情感和聯繫。那一瞬間,我感覺到一部分「舊的我」被「新的我」覆蓋了。那個「舊的我」,那個緊緊與家連結的我,卻是我最想珍惜並好好保存的部分。

我害怕,隨著我越來越融入這片異鄉土地,越會遺忘我的家鄉。

於是,我開始探索「家的故事」

「我能做什麼來保存這些回憶?」當時我能做的最簡單、最直覺的事,就是開始寫下來,寫下我和家人還記得的那些故事。

在撰寫的過程中,有時當爸媽不知道從何講起時,我會列出一些題目或大綱給他們;有時我什麼也不設限,只是靜靜聆聽他們特別想講的部分;有時,我們是一起回憶當年和阿公阿嬤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從最初在美國遠端與爸媽視訊,每週兩、三個小時聽他們講述「古早故事」,到後來回台灣時持續整理老照片、研究照片復刻技術,再到現在持續寫下篇篇文章……我發現,家族史無處不在!它可以在一張照片、一個文件、父母的舉止、家中的裝潢擺設、庭院的景色,甚至父母生活過的社會歷史中找到。我們所需要的只是:開始做這件事!

來到美國後,每當10月31日至11月2日的亡靈節(Día de Muertos)期間,全美各地會舉行慶祝活動。傳統習俗包括擺滿食物和鮮花、拜訪家人、祈禱,以及家人聚在一起緬懷和紀念已故的親人。對墨西哥人來說,亡靈節是一個神聖而歡樂的時刻。其核心就是「家庭故事」,它表達了一個人對於自己「來自哪裡」身份的認同與傳承。

同樣的,在台灣,思念與連結家人,就是我認為清明節的重要意義 — — 記得你的家人,記得你與他們的聯繫。我們並非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簡化、淡化甚至數位化這些傳統節慶,而是要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節日的核心價值,並以更現代的方式來紀念。

為什麼成年人記得自己家族的歷史和故事如此重要?

我有幾個想法:

1. 緬懷與長輩的回憶帶來自信心

當開始著手家庭史的研究,很快的我看到 Bruce Feiler 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This Life: The Stories that Bind us(今生:束縛我們的故事)》非常讓我著迷。他引用了埃默里大學心理學家 Marshall Duke 的研究,與同事一起開發了一種名為「你知道嗎?」的量表,該量表向孩子們詢問有關他們家庭的問題。問題包含:你知道你的阿公阿嬤在哪裡長大嗎?你知道你的爸媽在哪裡上高中嗎?你知道你的爸媽是在哪裡認識嗎?你知道你家裡曾發生什麼可怕或傷心的事情嗎?你知道你的出生故事嗎?並加以錄製孩子們在餐桌上的談話。(你可以在這篇 《哈芬登郵報》文章中找到量表。

最後研究結論壓倒性的發現:對自己的家庭故事了解的越多,他們的情緒健康、幸福感和復原力就越好,也越相信他們未來組建家庭時會更得心應手。

 

2. 讓我們更接近我們的親人 ——無論是活著的還是已逝的

積極記得和復述家庭故事,尤其了解父母的過去,能使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親密。我們爸媽現在的半百歲月是由兩段重要關係組成,一是他們與自己的爸媽,二是他們與我們小孩之間的關係。當我開始與爸媽聊起阿公阿嬤時,了解更多他們年輕時的力想與煩憂時,我發現有股強大的連結感,將我們緊密地連在一起。

不論我們是否相信亡靈節的深層意義,我相信一個真理:當我記得阿公阿嬤(以及祖先)時,他們就會陪伴在我身邊。

 3. 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是誰

如果有人問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

我們以往自我介紹時很習慣的會把家鄉縣市好玩、好吃的部分,通通介紹一遍,覺得「有趣」才是大家會想聽的。但現在的我會想:如果撇除掉吸睛的吃喝玩樂的介紹,我會怎麼介紹自己來自哪裡?

當我一這樣想的時候,「以前住過的地方」突然變的很重要。以前小時候的搬家,不再只是換了一個住址,而是紀錄當時阿公阿嬤或是爸媽為什麼選擇住在這個地方落腳的故事。每一個住址代表一個故事,紀錄著家庭成員為了一個家的奮鬥史,進而影響我們的出生,我們唸的小學、國中、高中。

另一個認識自己的契機是我在美國時有的體會。當你認識新朋友不斷的被問「你來自哪裡?」時,你會比以往在台灣時思索更多關於自己的身份,也會更期待在周遭的人找到有「相似感」的人。這也是為什麼ABC(American-Born Chinese)又名「香蕉人」(外表是黃色皮膚,骨子是白人的華裔)的美國華裔、亞裔二代,會興起「尋根之旅」,因而有以分析唾液DNA找到你的祖先的公司 「23andMe」或「Ancestry」的存在。因為當你看到相似之處,你的自我意識就會開啟,它是自我認同與歸屬感的一股神秘泉源。

4. 揭開家庭史的奧秘,讓我們走在覺醒的路上

上面每個「你是誰」的問題,都是連結著你的覺醒之路。最近在看《華燈初上》時,有好多關於角色內心戲的分析文章,我一面看得津津有味,一面也暗自決定要把這樣的「角色分析能力」用在分析自己的父母身上!例如更了解他們在我唸小學時,為了更好的環境而選擇搬家,當時承擔多少風險和經濟壓力?了解他們對我們的教育方式、灌輸我們的愛情觀念其實有許多承接自阿公阿嬤?或是最近因為自己也開始經歷買房和家庭佈置的年紀,也能從中聽到父母談起以前時代的家具風格和格局……「聽古早故事」像是一個「拼湊謎團」的過程,而我們的覺醒就是是那把解開謎團的鑰匙——打開家裡的人的脈絡,都源自於你的家庭故事。

另,即使過去的故事都是不變的,但隨著我們年齡增長和遇到不同的事,我們會對故事產生不同印象,對故事的不同部分引起共鳴。有點像是看一部電影,每個人有感觸的部分也都是不同的片段。

清明節對你的意義?

前幾天聽彰化爸爸談起今年的清明節掃墓,他再一次的述說阿公阿嬤當時的辛苦以及他的感謝。他說他們那一代的長輩都是會先辛苦自己,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他印象中的媽媽從未真正好好過生活,好好讓自己休息和快樂。因此每當清明節,他總是會想起媽媽,就會覺得很感謝。當我聽到上一代的長輩說的故事,我能了解那是清明節對他們的意義——感謝和珍惜。

而對我來說的清明節意義,在經過一場大流行之後更加明確:提醒自己要好好把握生活中的每個平凡時刻,那些如水一般平淡的日常,以及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

那,清明節,對於你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