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回台灣,總有人問我:「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總能在幾秒內回答,腦海裡瞬間浮現數十道我愛的台灣美食——蚵仔煎、九層塔炒蛤蜊、客家小炒、虱目魚丸湯、烏魚子炒飯、蝦仁羹、7–11 御飯糰、美而美早餐……。但無論再怎麼想念這些經典小吃,都比不上媽媽做的家常菜,因為那才是最接近「家」的味道。
食物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只要聞到熟悉的香氣,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媽媽的創意料理,來自外婆的料理
母親最拿手的一道菜,是她自創的「豆乾炒菜圃/香菇」。這道料理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家常菜,不僅我們兄妹愛吃,媽媽自己也愛得不得了。我曾問過她:「這道菜是跟阿婆學的嗎?」媽媽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哪有!你外婆才不擅長做菜呢!」話一出口,我們全家都笑了。
媽媽說,童年時她最喜歡吃外婆包的肉粽,但偏偏不愛吃裡面的肉。後來,等她結婚、成為母親後,開始認真下廚,研發各種料理時,便把小時候對肉粽內餡的喜愛,轉化成這盤沒有肉、卻充滿記憶的家常菜。
這道料理承載著媽媽的味道,我想記錄下來。
媽媽口述的家傳食譜

以下是媽媽口述的不精準量的「食譜」:
材料(以5人份準備):
- 菜圃:是主角,量會多一點,約裝吃飯的碗七分滿
- 大香菇會準備6~8朵,通常母親都是買香菇厚實的,或到台灣深山裡跟原住民買。媽媽說這樣的香菇都很好吃、很純粹。
- 黑大豆乾:抓半塊。
- 蒜頭:抓1整朵
- 蝦米:10~20顆
- 黑胡椒:用來提香,使用一般胡椒粉也可以,但黑胡椒比較厲害。
另外,還有個秘訣是,通常用豬油炒才會香。「不敢吃豬油的就用植物油」媽媽補充說。
烹飪步驟:
1. 前置作業會先把菜圃丁切碎和烘乾。切丁的菜圃拿到鍋子裡炒乾,炒乾後將菜圃放置到一旁。因為菜圃炒鍋後,它本身有鹹味,因此鍋內會有留下來的白白的鹽分,因此需要先洗掉後再下油。
2. 油下去後,丟蒜頭、蝦米下去爆香,蒜頭、蝦米原則上都要切碎碎。接著,將切丁的香菇丟下去鍋子裡。蒜頭、蝦米、香菇都放下去之後,撒一點鹽巴。
3. 等香味出來後,再丟切丁的黑豆乾下去,豆乾要炒至有點焦面,最後丟剛剛被放置一旁的菜圃,再丟進去炒一炒。
4. 最後,會加一點日本干貝粉(干貝粉和糖都可以放。可擇一也可都放),干貝粉放好之後,會加很多黑胡椒粉,鍋子會有點乾,鍋邊用一點熱開水,一下子就炒乾,菜會比較濕潤。就起鍋…
食物,是通往記憶與情感的橋樑
對許多人來說,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工具,更是一種連結與分享。它讓我們創造回憶,承載傳統,即使文化不同,食物總能讓人聚在一起,傳遞情感。 我特別喜歡義大利美食部落客 Flavia Scalzitti 的一段話,她說:
「當我與人們談論食物時,我發現的不僅僅是成分和食譜。我了解傳統、文化差異、相似點和關係,我開始聽到讓我一窺人們生活的故事。當大家問我關於食物的問題時,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我透過我和食物的故事、經歷,讓他們了解我的生活和我的意大利傳統。幾乎總是有一個與食物有關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將我們聯繫在一起。」
食物是一種記憶、一種安慰、一種身份認同,也是家庭間最親密的默契。誰能不愛美食呢?
如果你家裡有珍貴的家庭食譜,不妨趁假期動手做做看,不要讓這些味道隨時間消失,讓它們成為現代慶祝活動的一部分,讓回憶與傳統延續下去。如果你家沒有家傳食譜,也沒關係,你可以選擇一款自己喜愛、有意義的料理,讓它成為你的家庭味道,從你開始,傳承下去。或者,試著尋找你所在城市的代表性美食,說不定,它就是你的食物——因為你是這片土地的一部分,而這片土地的味道,也早已成為你的一部分。
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有熟悉的味道,就能讓家,近在咫尺。